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网评集萃

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疏忽大意

2021-08-24 15:07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8月1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郑州地铁5号线受灾现场强调,生命至上,避险为要,紧急情况下地铁、隧道等该停就停、该封就封,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26日,李克强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视频会议时也做过类似指示——紧急情况下,要有保障群众安全的硬措施,宁可过一些、严一些,该停就停、该封就封,切实避免人员伤亡。

两次要求,指向一致,即“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疏忽大意”。

进入汛期以来,得益于防范严密、预警及时、组织得力、撤离果断,许多地方的成功避险案例库都增加了新鲜样本。比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防范台风“烟花”的“小题大做”,贵州成功避让9起地质灾害、避免564人伤亡的“精耕细作”。

相反,受制于“看不到、想不到、没做到”,有的地方付出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形象声誉一落千丈的惨痛代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正一反的差异,实际上是有备与无备、有序与无序、精细与粗略、如临大敌与“处之泰然”、“胆小怕事”与暴虎冯河、“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的不同思维或行动的必然结果。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我国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高风险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近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暖湿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极端天气呈现多发频发态势。在“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来”的高风险时节,“宁可‘十防九空’”恰恰是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的清醒认知和理性选择。

“不困于早虑,不穷于早豫。”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把功夫下在日常、下在经常,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也只有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不怕“十防九空”,才能避免“失防万一”。

诚然,“十防”可能会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也可能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惊扰。尤其在“九空”之后,会面临许多“事后诸葛亮”式的抱怨、责备甚至激烈批评。然而,决策者须有定力,要算大账、总账、长远账。灾害防御学有个十分之一法则,即100元的防灾投入,可避免1000元的经济损失;或者说,灾害防御成本是灾害处置成本的十分之一。只要防住一次,就不算折本。何况,“十防”之下,基础的夯筑、漏洞的修补、队伍的历练、经验的增长、体制机制的完善,不也是宝贵的财富吗?

有效的“防”并不容易,需要将各项措施抓细抓实抓到位,相关人员必须做到在岗位、在状态、在现场。愿不愿意承受“十防九空”的不辞辛苦与不厌其烦,是检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能不能得到切实遵循的试金石。人命关天,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落在具体的个体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把它保住,我们办事情一切都从这个原则出发”。

即便紧急情况下的有些做法不无“过激”,但无可非议,因为这是面对风险所被迫采取的无奈之举,其中蕴含着崇高的道德义务和很有价值的生存智慧。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疏忽大意。只有不惮“兴师动众”,不计一时得失,才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