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刊发报道《聚合资源 创新体制 夯实基础 广西南宁探索“韧性社区”建设》,关注南宁市应急管理局不断加强基层社区韧性治理、打造韧性社区。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基层社区建设是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建设韧性城市,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度重视应急能力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加强基层社区韧性治理、打造韧性社区。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回应风险社会和城市治理需求作出的部署规划,更是提升南宁城市应急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安全建设有序进行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南宁的应然之举。
构建“应急联动+”体系
南宁市积极推进“应急联动+”体系构建,不断织密风险防控网络。市应急联动中心与81个联动成员单位建立了“1+81”的社会联动应急联动机制,具备协调联动公安、消防、急救、交通、水电煤气等成员单位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
以市应急联动中心为主体,叠加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中心,进一步组建“情、指、行、勤、督”一体化综合监测预警机构。全面整合110、119、120、122等四大应急信息资源,建立市应急联动中心前台接处警和信息分类处置、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后台综合研判和快速响应的指挥协调模式。基于此,南宁市实行应急管理信息获取、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快速响应、指挥协调、协同处置“六位一体”城市安全一体化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体系,形成了“应急联动+实时监测发现、提前预警、及时防范、快速化解、全面管控”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的“南宁模式”。
织密城市风险防控网
南宁市通过有序推进燃气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与市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领域全方位韧性能力提升,打通基层治理终端,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和治理能力。该市建设建成管网监测系统、防洪排涝调度监控系统、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大于90%,将应急管理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在应对城市火灾方面,整合1.3万个火灾报警探测器、5700个视频监测信号,建设4000个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场所并纳入预警管控范围,对电动车停放场所内火灾防控难点进行全天候远程预警监测,守护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持续规范基层社区应急管理
2023年,南宁市部署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预案重新修编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进行业务指导,进一步明确主要风险、人员分工、信息报告、预警响应、自救互救、疏散转移、应急物资等内容,改进与规范基层社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基层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该市探索智慧社区建设,以青秀区新竹社区为试点搭建新竹智慧社区平台,平台涵盖社区概况、党建引领、城市文明、城市安全、医疗健康等模块,联通辖区内管网监测系统、“雪亮工程”等系统平台,精准掌握社区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各类数据情况,提升社区应急监测预警智慧化、信息化水平。
培育壮大基层防灾减灾队伍
南宁市制定出台了《南宁市八桂应急先锋社区响应队管理办法》,重点夯实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基层基础。在原有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组建八桂应急先锋社区响应队住宅小区分队,全市社区响应队队员超3.6万人,壮大了基层防灾减灾力量。
2024年5月,兴宁区兴东社区正式启用全市首个社区应急服务站,设置有值班办公区、微型消防站体验区、医疗应急用品区等区域,配备了丰富的应急物资,帮助社区群众提升应急意识和能力,努力打通城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目前,南宁市在韧性社区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应急载体建设仍有待加强。大部分社区在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时,对风险多样性的考虑不足,预留避灾避难空间、物资储备空间等应急载体建设有待强化,在风险发生初期社区与辖区内的居民小区“抗逆力”不够。二是社区自治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当前社区治理主体较为单一,多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代理,相关专业服务组织较少,外部力量参与有限,社区普遍面临资源匮乏、人力不足等困境,在风险发生时难以迅速实现整个社区社会面的组织动员。三是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意愿有待强化。当前社区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居民相关知识储备和能力较为欠缺。四是智慧社区建设进度较为滞后。目前,全市实现智慧社区建设的仅有新竹社区,主要问题在于智慧社区建设与维护运营投入成本较高,无法全面推广。
南宁市将从四个方面提升韧性城市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载体建设,持续完善社区“平急两用”设施,提升环境韧性。抓住城市旧改契机,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15分钟韧性生活圈”融入“15分钟便利生活圈”的规划建设中,推动老旧社区、老旧小区、城中村的韧性改造提升。有序推进社区应急服务站的建设普及,完善社区公共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支持社区与应急响应队“平时”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安全隐患排查、自救互救技能提升、监测预警等工作,“急时”有序推进事件萌芽应急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等。
二是完善党建引领社区应急治理制度,建立社区韧性评价体系,提升制度韧性。在当前成熟的“社区大党委”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合作共建,探索成立社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细化社区党委会、业主委员会、小区物业、辖区单位等的职责分工,优化社区应急治理流程。
三是持续提升居民群众自治能力,整合资源组成相对稳定的社区力量,提升组织韧性。通过建立社区治理利益联结共同体、加强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自治力”。进一步擦亮“绿城闪耀志愿红”的志愿服务品牌,充实壮大社区应急志愿队伍,实现志愿队伍“一专多能”的韧性塑造,共同构筑起优势资源互补且相对稳定的社区力量。
四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塑造社区应急新场景,有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技术韧性。优化社区网格管理平台,建立风险源数据库,搭建灾害风险预警模型,实现社区数据“一网统览”,全面推行“社区输入+网上推送+部门响应+快速处置”模式。尤其针对南宁夏季洪涝灾害多发的情况,补充物联基础传感设备防汛排涝等应用场景,并与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对接,将“事后救援”变为“事前预防”。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