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守护华南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近年来,河池市通过科技创新与体系重构,开创性实施“以水克火”森林火灾扑救战法,既守护了136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又为全国林区打造出可复制的智慧防火样板,实现生态保护与应急救援双赢格局。
一、立体化水网络夯实防控根基
河池市高位推动森林防灭火工作,针对喀斯特地貌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相关项目支持,投入经费约4.14亿元,构建起全市森林消防水源基础设施体系:建成92座森林消防蓄水池,布设143条总长401公里的防火通道,铺设65公里专用输水管网,形成基本覆盖重点区域的“水网+路网”骨架系统。创新性整合3.74万座家庭水柜、10455处农村饮水工程及市政管网、天然水系,打造出“固定+移动”复合水源矩阵。通过高位蓄水池与移动水车协同运作,基本实现6公里半径内水源快速调度,较传统模式缩短供水时间40%。
二、专业化铁军锻造核心战斗力
河池市以国家、自治区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为指引,在全区率先全力推进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转型升级,队伍建设经验得以在应急管理部、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简报印发推介。目前,全市按照“平战结合、专常兼备”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626人的11支专业森林消防队,成立55人市级无人机救援行动队1支,形成平均年龄33岁的精锐力量,其中退役军人168名,人均营房面积10.7平方米。队伍实行半军事化和规范化管理,始终坚持24小时集中待命、靠前驻防。围绕森林火灾特点和规律制定培训规则,通过全员普培、比武竞技、拉动演练、聘请专家授课、实战实训等方式,苦练打赢制胜本领。近5年来,市政府每年划拨30-50万元作为市本级培训比武演练经费,天峨县每年落实100万元用于队伍日常训练和演练。市级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全市队伍大培训大比武大演练活动,县级每周每月都开展培训或演练。近年来,全市队伍开展森林火灾扑救训练1069次,举办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演练79场次,参演人员2.9万余人次,培育出230名高压水泵技术能手、55名获中国民用航空局等相关资质单位核发执照的无人机操作手、98名装备维修技师。创新“模块化作战单元”,首创实现800米、1200米输水管网3分钟、12分钟快速布设,突破山地灭火效率瓶颈;携水无人机实现5分钟内完成往返平行距离300米、垂直高度500米山体顶部作业一次。
三、科技化战法重塑灭火范式
河池市持续完善物资储备、实战调度和综合协同“三大体系”,锤炼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实战能力。近年来,研发了四大创新战法:多泵串联实现5公里超远程输水,无人机集群达成单日30吨精准洒水,“泵车联动”构建移动灭火阵地,联合调度系统实现快速灾情研判。市县先后投入4900余万元,为森林消防队伍配备运兵车23辆、送水车10辆、指挥车6辆、宣传巡护车256辆、森林消防水泵158台、可投水无人机30台等各类装备器材,为快速处置森林火灾提供坚强支撑。近几年共出动救援队伍2500余次,出动救援人员32000人次,累计扑救森林火情火灾1869起,处置其它火警870次。其中,无人机编队600余次任务中,洒水3000余吨,成功保护公益林区3万亩,人员伤亡率保持为零。
四、河池实践为全国提供“智慧样本”
长期以来,河池市因地处大石山区,森林防火面临人员编制和稳定性差、专业化培训欠缺、以水灭火救援装备量少质差、以水灭火战斗力薄弱等困难,每年因为森林火灾造成受害森林约3000亩,经济损失约5000万元。开创性实施“以水克火”森林火灾扑救战法后,实战数据显示:河池“以水克火”实现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90%、救火效率跃升52%、火场黄金救援时间缩短40%、每年挽回生态损失超1亿元,为全国林区火灾扑救提供了“智慧样本”。2022年12月,天峨县某村附近山林起火,地形复杂,威胁43户178名群众。因水源远超10公里,天峨队伍派4辆水车、50名队员携12台水泵,采取“车辆移动供水、泵车紧密结合、水泵多层接力、四组全面进攻”战术灭火,保护村庄,实现零伤亡与最小生态损失。2023年2月,宜州区森林火灾,火场为典型喀斯特地貌,扑救难。宜州队伍出动35名消防员、3辆车、10台泵,采用远程阶梯供水,串联6泵,输水3.6公里、高400米,最快速度控火。2024年1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群众生产用火引跑火,一连续多年未火的山头明火多处出现,山体状况复杂,坡度超80°,山高300米,岩石崩塌风险高。无人机行动队8机、乡镇2水车、村民摩托车供水,多机多组扑灭500米火线,保护公益林,降低损失。
山火虽猛,“智慧”更坚!河池通过科技创新与体系重构,实现从年损5000万元到年均护绿超亿元,为全国林区火灾扑救提供了河池经验、“智慧样本”。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