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01-26 16:1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2021年工作总结

在应急管理部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变化、三年上台阶”的工作思路,抓改革、遏事故、减灾害、重应急、强救灾、保稳定、护发展,推动出台《关于加强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率先成立广西应急救援基金会,全面推进市级应急管理部门设立政治部,应急管理事业取得新进步、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筑牢了安全屏障。

(一)主要成效。

始终把牢安全生产基本盘。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986起,事故造成1526人死亡、1248人受伤,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同比分别下降32.2%、17.9%和44.4%,连续27个月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是全国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省份之一。

始终打好灾害防治主动战。成功应对5次台风影响、9轮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过程、1次干旱灾害,紧急转移避险群众2.46万人,洪涝灾害实现“零死亡”,妥善解决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15.44万人;扑救森林火灾97起,过火面积1225.54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94.97公顷,同比分别下降52.91%、41.73%、37.06%,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和重特大森林火灾,各项指标均处历史低位。

始终提升应急救援战斗力。365天、每天24小时值守,在实战中构建起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妥善处置河池南丹县山体垮塌、玉林市玉州区烟花爆燃、柳州市柳南区外架坍塌、北海铁山港排筏侧翻等46起较大突发事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做法。

1.政治引领,应急管理体制有了新进展。

培根铸魂强信念。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召开厅党委会议21次、理论中心组学习4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第一议题、常设议题,尤其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铸根塑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现场办公解决基层实际问题21个,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党员干部满怀信心奋力开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各项工作新局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印发“思想政治工作年”活动方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廉洁型“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不断擦亮“应急先锋”和“一支部一品牌”的底色,被确定为广西“红湾”主题阅读体验区9个试点建设单位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调配物资援抗疫、强边固防办实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组成5个物资配送组,为边境8个市县配送救灾帐篷689顶、发电机186台、价值120.6万元疫情防控物资,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急力量。

聚焦弱项补短板。推动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1+3”政策措施,即“1个意见”:《关于加强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3个方案”:《全区抢险救灾物资一体化保障实施方案》《全区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和《全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从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加快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智慧应急建设、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等8个方面加快补齐应急管理工作短板,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锤炼作风树形象。一以贯之转作风、树新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应急管理部有关规定精神,主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领导班子“一岗双责”,推动“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各项要求落实落细。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全区应急管理系统上下联动,合力解决“监督检查不规范不深入效果不好”“安全生产领域损害群众利益”“安全生产领域培训机构管理混乱监管不到位”“四风问题变异不吃公款吃老板”“制度建设不系统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的应急管理“铁军”。

2.抓精准发力,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新提升。

狠抓责任链条。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我区实施细则,层层制定“职责清单”和“工作清单”,推动将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述职内容。打好考核巡查、约谈通报、责任追究、综合激励“组合拳”,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带队督导检查安全生产,压紧压实属地领导责任。

狠抓风险防控。每天抽查调度重点风险防范情况,每周会商研判安全形势,每月部署推进重点工作,每个节假日和重要敏感时段落实“六个强化”安全特护措施,以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安全指数。制定印发《2021年全区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及其分工方案和任务清单,谋划部署工作任务。明确2021年度自治区层面重点监督整改的19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18项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改、监管、督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整改时限,推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推动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是全国第一批印发实施意见的四个省份之一。健全安全生产检查执法“四个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安全生产执法方式,执法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0274个,实施行政处罚2598次,责令停产整顿131家,关闭取缔7个,罚款1.32亿元。

狠抓整治攻坚。三年行动方面,制定全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总体实施方案,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聚焦山区道路交通安全、“两客一危一重货”车辆管理、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矿山致灾因素治理、自建房“小火亡人”治理等重点行业领域、关键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累计开展排查69599次,排查突出问题420个、事故隐患437771处(其中重大隐患1036处),制定制度措施1130条,行政处罚50302次,责令停产整顿企业1739家、暂扣吊销证照企业553家、关闭取缔企业391家。专项治理方面。推动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当前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为期4个月的全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组织开展8轮全区性安全生产明察暗访工作,对发现的1336项问题隐患进行全区通报并提出整改要求,推动各地各部门和企业抓紧抓牢复工复产、重要时段24小时值班值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等工作。督查考核方面,认真组织做好国务院安委会对自治区政府2020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迎考工作,针对巡查反馈意见,制定整改实施方案,把5方面问题细化为27项问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措施、标准和时限,确保整改任务落地见效。

3.抓系统治理,自然灾害防治有了新突破。

突出专项灾害应对。防汛抗旱方面,强化防汛抗旱防台风责任体系,健全工作机制体制,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抓总职能,形成防汛救灾强大合力;5月在柳州市成功举办基于情景构建的洪涝巨灾应急演练,打造防范应对极端洪涝灾害的“柳州样板”。落实防汛抢险“网格化管理”和“一线工作法”,加强隐患排查和薄弱环节整改,突出抓好强降雨期间风险隐患点人员转移避险工作。森林防灭火方面,建立党委常委+政府分管“双首长”、横向协调+纵向管理“双联动”、国家+地方“双队伍”、线上+线下宣传“双条线”、绩效考评+追责问责“双压力”等五个双模式,衔接“防”“救”责任链条,优化提升防灭火能力。完善百色航空护林站南宁基地建设,将广西航空护林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7架次大型直升机驻守南宁、桂林、梧州、百色、河池基地,航空森林消防力量创历史新高。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待遇大幅提高,队伍更加稳定,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突出综合风险防控。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完成了全州县、东兴市、南丹县普查试点任务,数据采集完成调查数据4.2万项,形成图件22件、评估报告25份,正进入评估区划阶段;部署启动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全面普查工作,如期完成清查阶段任务,为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普查成果成为各地、各行业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动百色市凌云县、河池市南丹县、南宁市青秀区、桂林市临桂区和荔浦市、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梧州市岑溪市、来宾市武宣县、钦州市灵山县等9个县(区、市)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把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作为补齐我区自然灾害防治短板不足的重大机遇和有力抓手,推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项目31个。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体系化、管理智能化、文本简明化、执法规范化、演练实战化“五化”建设,制定《重大活动期间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方案》,明确了6大类灾害事故组织体系和处置程序,保障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举办。

突出灾后救助重建。抓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成全区2020年因灾倒损民房1242户重建、1678户维修任务;完成2020—2021年度冬春生活救助任务,全区冬春救助使用资金18622万元,102.7万受灾困难群众获得救助;完成75个县的中央财政2020年补助24932万元“基层备灾点救灾物资储备”项目建设,实现救灾物资储备到乡镇和行政村一线。编制广西应急物资保障“十四五”规划,建立应急物资紧急采购新模式,推动全区14个市111个县(市、区)应急局与京东集团签订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协议,利用京东集团发达的物流配送网络,有效解决应急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灾情管理网络,全区核定行政村以上灾害信息员31003人。加快推进自然灾害救助规范化管理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建成广西自然灾害救助管理系统,推进百色、河池2个市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试点工作。

4.抓改革创新,应急能力建设有了新提高。

做强应急指挥体系。加快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初步建成融合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会商决策、协调联动诸多功能应急指挥中心,实现“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功能。加快指挥会商系统建设,自治区、市、县指挥中心配置并接通视频会商终端,实现部省市县四级联动和双线备份;建成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应急“一张图”指挥决策辅助系统、自然灾害现场移动指挥系统,极大提升各级应急值守、指挥调度能力。今年以来,共接报各类信息2007条,接报突发事件信息797条,编报应急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各类突发事件信息等共171条,得到应急部和自治区领导批示96次,为领导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情报信息保障。

做精科技支撑体系。“3+N”(应急、华为、铁塔+N个企业、院校)模式,建立智慧应急联合创新实验室,搭建科技研发联动平台,与腾讯、京东、五毛物联网科技、武汉理工科技、深圳安全研究院等企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在智能楼宇、应急物资储备、自然灾害普查等方面达成科研交流与合作意向,实现科技多元创新与发展的目标。汇聚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9个厅局以及14个地市共293类约5.9亿条数据,实现应急管理“网上采集、网上监测、图上分析、图上会商、图上调度”。建设广西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统一开发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全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三等以上尾矿库企业100%接入,正在扩展至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等企业。目前已接入各类企业1912路视频、5283个监测数据,发布指标预警17711个,企业在线率达92.54%。

做优救援力量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北部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完成项目工程初勘和方案设计,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完成建设用地范围内管线迁移和土地平整,落实项目建设财政资金6558万元;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平果航空护林站。加快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消防综合救援队伍、综合性森林消防驻防队伍、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基层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军地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构建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做好法治保障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建设,贯彻落实自治区人大《关于大力宣传普及应急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应急防护意识和能力的决定》,做好新《安全生产法》宣传普及,启动《广西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调研工作,出台《推进落实<法治广西建设规划(2021—2025 年)>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具体方案》,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地方标准立项编制,发布《社区应急响应队建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编制印发自治区应急体系建设等“十四五”规划2项,为法治应急提供制度支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效能。

做实值班信息体系。严格落实自治区、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全天24小时在岗值班、节假日领导在岗带班制度。实行“1+1+3+N”应急值班带班模式,平时每天安排1名厅(局)领导带班以及1名值班长、2名值班员、1名司机在岗值班,增加N名厅(局)领导、业务处(科、股)室人员、专业人员以及各指挥部成员单位人员参与值班。实行公安、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文化旅游、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气象、铁路、民航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核实情况、科学决策的能力。

5.抓关心厚爱,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变化。

激发干部活力。健全机制,先后制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政治部工作规则(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绩效考评奖惩办法(试行)》等制度,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极大激发。奖罚分明,首次申请设立“广西应对突发事件突出贡献奖”,并面向全社会表彰在2021年参与突发事件处置、抢险、救援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80个集体和150名个人。上下联动,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党组改设党委,全区14个设区市、111个县级应急局全部完成;推动7个设区市应急局成立政治部,并配备副处级政治部主任。

提高保障实力。成立职业后援团体,在全国省级应急管理部门率先成立广西应急救援基金会,为在应急救援中伤亡的人员提供救助,募集资金780多万元,2021年春节拿出40余万元慰问全区因公去世或生活困难干部职工,2021年5月拿出80万元做好曾经机动驻防广西刘洪机组因在洱海执行任务时意外坠机壮烈牺牲的烈士遗属抚恤慰问工作。推行职业荣誉制度,制定《广西应急纪念章管理办法(试行)》,制作“从事应急工作纪念章”和“应急工作特别贡献纪念章”,对从事应急管理工作超过20年或为应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颁发鼓励,增强全区应急管理系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全面规范关爱机制,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关心关爱干部职工暂行办法》,明确干部职工正常的福利待遇,为一线干部职工购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探望慰问生病住院干部、帮扶因公牺牲和伤残的干部职工及家属、保障离退休人员待遇等,推动干部职工关心关爱工作有形化、标准化、规范化。

增强素质能力。突出专业化培训,分类别分领域开展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处置等35个班次培训,持续举办40余期“应急大讲堂”,为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定期开展时事政策、业务知识、前沿动态等讲座,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干部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探索军事化管理,在厅机关率先开展准军事化管理,制定贯彻全年的训练方案,并依托广西消防救援总队训练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军事化集训,帮助机关干部养成良好作风,强化纪律观念意识,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注重系统化建设,针对应急管理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的工作原则、“严、准、狠、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应急管理工作已进入必须直面各类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尤其是新兴风险的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进程提级加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与非自然的风险交织并存,安全隐患增多,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难度增大,亟需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提升应急治理体系和应急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新形势下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安全风险形势仍然严峻。

我区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明显,各类承灾体脆弱性大幅增加;安全生产正处于爬坡过坎期和瓶颈制约期,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基础薄弱、潜在安全风险大,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风险不断涌现,各类风险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各种巨灾、大灾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严重危害性易造成灾害事故连锁效应、非线性叠加效应,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形势严峻复杂。

(二)体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综合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健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实战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各层级各部门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不畅,数据壁垒、信息孤岛仍不同程度存在,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抓实到位的主动性上还有差距,在谋划、推动、牵引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深度、广度上仍有不足,部分行业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监管责任落实落底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仍然突出。

(三)能力提升要求仍然迫切。

对照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我区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短板,迫切需要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聚焦重点、抓住要害,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能力建设。在本质安全水平上,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标准执行不到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占比仍然偏低;在重大风险精准防控上,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监测预警、闭环管控上还有差距,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的手段、举措还不够有效;在技术支撑上,科技手段在应急管理领域应用还不够深入,数字化应用场景迭代深化有待加强;在基层基础上,基层监管力量偏弱、专业水平不高、人员配备不足,机构设置还不够规范,多灾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还要加强,专家队伍、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还不高。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2022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以开展“标准化建设年”和“新安法宣贯执行年”“科技信息化运用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不断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和救援救灾水平,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标。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体制基本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不断提升,本质安全能力不断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形势持续向好,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社会防范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持续提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不断合理,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不断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2.灾害事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3.灾害应对准备能力不断增强。综合救援、专业救援、航空救援力量布局不断合理,应急救援效能不断提升,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4.应急要素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突破,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重点任务。

1.加快权责分明的应急责任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组织体系,调整充实自治区、市、县三级应急委,建立若干个专项应急指挥部。抓好自治区、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报送“一张网”、指挥调度“一键通”、应急救援“一张图”;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相关议事协调机制,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强化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不断理清部门职责清单;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

2.加快综合立体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大危险源,分行业制定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指导企业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进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强化隐患闭环管理,落实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交通运输行业重点整治“两客一危”(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和运输船舶)以及重型载货车、农村客运车等存在的事故隐患。建筑施工行业重点整治起重机械、深基坑、脚手架、临时用电和隧道工程、轨道工程等存在的事故隐患。消防领域重点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强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文博单位、学校医院、养老机构、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少数民族村寨、城中村、旅游民宿、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点等场所的专项治理。工贸行业重点整治钢铁、铝加工(深井铸造)、涉爆粉尘、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外包作业等重点领域环节事故隐患。煤矿重点整治“一通三防”(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火灭火)、水害防治、机电运输、顶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非煤矿山重点排查整治48项重大事故隐患和严厉打击10类严重违法行为。危险化学品行业重点整治化工园区、“两重点一重大”危化品企业、油气储存运输等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烟花爆竹行业重点打击“四超两改”(超许可范围、超人员、超药量、超能力,擅自改变工房用途、改变工艺流程)、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燃放等行为。渔业安全领域重点整治渔船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出海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打击“三无”船舶非法从事捕捞作业和休闲渔业活动等典型多发和极易引发重大事故险情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推动完善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的日常分类监测网络,探索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实现分类监测和综合监测有机结合,提高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快实施灾害风险普查,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统筹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应急救援平台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快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提升灾后救助保障能力,开展多灾易灾县救助规范化建设试点,指导市、县两级加快理顺抢险救灾物资体制机制,实施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试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等“全链条”各项工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加快统一权威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应急管理地方立法步伐,修订《广西安全生产条例》,推动制定突发事件预防及应对处置、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法规政策和地方标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应急预案制定修订,修订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预案政府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制定基层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基层组织、企业和人员聚集场所制定文本简明化预案操作手册。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实施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建设统一执法依据标准、统一执法流程标准,统一执法文书标准的“互联网+执法”系统和安全生产执法数据库,构建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体系。

4.加快高效有序的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强化消防综合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抗洪抢险救援、地质灾害救援、地震灾害救援、化工救援、应急通信保障等专业队。强化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严格按照规定组建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救援队。强化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建成百色平果航空护林站,做好派驻我区森林消防队伍服务保障工作。强化社会力量救援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社会救援力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促进社会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强化乡村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乡村消防站、民兵应急分队和其他社会力量,组建乡村综合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强化军地一体化应急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军地应急力量联席会议、需求提报、信息共享、情报会商等制度,确立军地应急联动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畅通应急需求对接渠道,统筹军地应急物资储备,实现资源共用、信息互通,加强军地联演联训和协同作战,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在指挥、协同、保障等方面实现有效链接,进一步提升军地应急联动水平。

5.加快示范引领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整合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应急信息化资源,建设广西应急管理“一张图”,实现高效可视化应急指挥。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配备指挥大屏、融合通信等硬件设备,联通本级应急指挥重点单位,开发本地特色应用软件。乡镇(街道)配备软硬件一体化智慧屏终端、卫星电话、对讲机、信息接报移动终端等设备。落实应急通信资源共享清单,借助各级通信运营商的资源和技术力量,贯通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与灾害事故现场指挥部、救援队伍、待救援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加强大数据运用,整合全区应急力量、装备物资、风险隐患、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自治区统一开发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逐步扩展建设城乡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市县两级接入本地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重点工贸企业监测监控信息,逐级汇总至自治区级平台,同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创新融合发展。自治区、市、县三级深入推进智慧应急工程,研发本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领域的应用模块。乡镇(街道)做好本地应急基础设施、事故灾情信息的采集上报和更新维护。加强数字化管理,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聚焦装备研发生产、应急救援、教育培训等领域,加快推进应急产业园发展,推动应急安全产业数字化升级。

6.加快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安全知识普及,开发一批应急科普教材、读物、动漫、游戏、手册等应急管理公众教育系列产品,建设应急(安全)体验基地、体验馆,通过线上线下向公众广泛开展应急安全宣传、应急安全知识“五进”活动,提高全民安全防范、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支持媒体配齐配强应急报道力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做好应急状态下的舆论引导。完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发展应急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实施第三方协助监管检查的机制;建立应急专家库,强化应急专家组在预警处置中的作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全面推行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安全生产中的预防和促进作用。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

7.加快科学完备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创新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应急管理合作基地,依托五象救援训练基地建设中国—东盟应急管理交流合作中心、产品装备展示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三中心”;依托广西消防救援总队训练基地和广西(南宁)消防训练基地、广西自然灾害(南宁)应急救援基地和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国—东盟应急救援培训基地、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基地、应急人才培养基地“三基地”。推进人才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目录清单,加快落实应急管理领域人才培养招录引进政策,拓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给渠道,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行业技术职称评定机制,有序推动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树立讲担当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应急管理铁军。推进激励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待遇保障制度,积极执行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工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抚恤政策;提升职业荣誉感,落实及时奖励制度,健全面向基层的职业荣誉体系和奖励制度,对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注重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突发事件处置表现突出的应急管理干部中选树典型;注重在应急管理干部、社会应急救援队员中推荐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社会荣誉。推进绩效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考核巡查结果运用,将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结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对本级部门的绩效考评,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履职评定、职务职级晋升、奖励惩处的重要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

                            2022年1月17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