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2011-11-25 11:0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1

第一章防震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2

一、地震灾害概况2

二、主要进展4

(一)地震监测能力不断增强4

(二)地震预测水平逐年提高4

(三)地震灾害预防初显成效5

(四)应急救援能力稳步提升5

(五)地震科技创新方兴未艾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6

(一)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能力不强6

(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不高7

(三)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8

四、面临的形势9

(一)面临的挑战9

(二)外部环境10

第二章“十二五”防震减灾指导思想、发展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要求12

三、发展目标12

第三章主要任务13

一、监测预报体系建设14

(一)坚持多路探索,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14

)加强监测台网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14

)发挥技术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15

震灾预防体系建设16

)健全防震减灾绩效考评体系,全面落实防震减灾责任16

)加强抗震设防监督管理,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16

(三)加强震害防御基础工作,为工程抗震设防服务17

(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17

)把握新闻宣传主导方向,大力强化政务公开18

)加强市县(区、市)地震机构建设,增强基层管理能力19

紧急救援体系建设19

)加强应急预案与协作联动建设,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19

)加强地震应急工作准备,提升救助保障能力19

(三)推进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地震灾害援救能力20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地震信息共享与服务能力21

(五)加强灾情评估平台建设,提高灾害评估与灾情速报能力21

科技人才体系建设21

)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高防震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区防震减灾队伍的整体素质22

第四章重大建设工程23

一、地震安全工作23

(一)地震背景场观测网络工作23

(二)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24

(三)地震社会服务系统25

(四)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提升工作26

(五)地震信息服务系统27

二、国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工作28

(一)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8

(二)防震减灾科教网络平台28

)科普精品创作29

三、防震减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29

第五章保障措施29

一、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30

二、深化防震减灾事业改革30

三、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法制化进程30

四、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经费保障机制31

五、加强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31

六、广泛开展开放合作与交流32

七、规划实施与监督32

十二五防震减灾重点项目表33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广西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迫切求,以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简要阐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确立未来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重点明确战略部署和主要任务,提出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政策与措施。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广西综合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蓝图,是政府部署全区防震减灾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防震减灾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防震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地震灾害概况

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011114日昆仑山8.1级特大地震,是50年来我国大陆内部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开启了我国新世纪严峻的地震形势。20085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以及2010414日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的发生,预示着新世纪以来我国地震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在全球大震频发,全国中强地震活跃的大背景下,广西显著有感地震不断,也预示着广西震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因此,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是广西长期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

  

  

  

  

  

  

  

  

  

  

  

  

广西及其邻近地区ML3.0级地震分布图(19702010年)

广西地震灾害总体呈现下列几个特点:

一是强震不多,分布很广。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是华南内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发生大震背景,桂西资源富集区是中强地震频发区,全区14个地级市均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据统计,广西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22次,其中最大地震是1936年灵山级地震,造成92人死亡、200余人受伤、5800多间房屋倒塌。

二是震级较小,频度很高。近几年来,广西及邻近地区小震频发,平均每年发生3级以上地震10余次。特别是2010628日至815日凌云凤山交界发生的3级震群,共记录到3710次地震,其系列之丰富、发震次数之多、频度之密集,均属广西首例、全国罕见

三是震源很浅,破坏严重。广西发生的地震多数是浅源地震,一般深度在515公里;有些仅为12公里同时,广西石灰岩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地震常造成山石滚落或局部塌陷,导致地震烈度相对偏高,具有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有时3级左右的地震就会对震中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较大的影响1980825日宜州祥贝2.0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Ⅵ度,致使一个水坝受损1998年的环江4.9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2572.2万元;2005年的平果—田东4.6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532万元;20091118日都安县保安乡3.0级地震,造成2所学校的教学楼受损成为危房并推倒重建;201036日发生的靖西新甲乡2.5级地震造成地下溶洞塌方导致地下河道局部堵塞,造成新甲乡庞凌河上游的部分村屯的十多间房屋和几十亩坡地被淹,对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及矿山开采造成较大影响;2010516日河池东江镇2.8级陷落地震,导致山体两处危岩崩塌,95多立方米滚石阻断了乡级公路,造成加道村才吉屯61户村民的104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需搬迁安置村民8024020106月至8月发生的凌云凤山交界3级震群,造成房屋受损9栋,8个水柜被震裂,山石滚落,阻断乡级公路,造成1000多人受灾,震群发生期间临时转移安置震区民众3500多人,百色、河池两市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万元,对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广西及其邻近地区仪器记录地震频度表(19702010年)

震级(ML)

震级(ML)/频度(N)

合计

L

(max)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频度

5847

3279

488

54

9

3

9680

6.4

二、主要进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十一五期间,广西通过贯彻落实《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推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一)地震监测能力不断增强

广西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广西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全区各地新建和改扩建了28个测震台站,进一步优化了全区测震台网布局,实现了与广东、海南、云南、贵州和湖南等邻省台网,柳州南宁市地震台网龙滩水库地震台网、百色水利枢纽台网和大厂矿区地震监测台网的联网与数据共享,全区绝大部分陆地地震监测能力达至2.0级,广西及周边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2级水平,地震速报时间缩短到10分钟以内;全区共有11个由重力、地磁、形变和地下流体多学科观测台站构成的前兆台网,台站平均间距达到200公里;在桂东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设了19个强震台构成的强震动台网,台站平均间距42公里。基本建成了测震、前兆和强震动三大观测台网,并实现了观测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为震情灾情速报、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抗震设防、科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观测数据。

(二)地震预测水平逐年提高

地震预测仍处于科学探索阶段,对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机制尚清楚,预测仍以经验预测为主。广西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经过40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有广西特色的地震监测预报思路和工作体系,坚持周、月、年中、年度、紧急和临时会商制度,积累了有科学价值的资料。对地震成因的机理进行了探索,丰富了预报方法,初步形成了一些中、短、临预报指标和综合预报方案,使预测效能逐年提高,为地震预报奠定了基础。2010年,通过组织专题会商和加强短临跟踪工作,自治区地震局较好地跟踪和把握了2010918日贵州罗甸与广西天峨交界4.4级地震发生和发展过程,实现了一次较为成功的地震中短期预测实践。

(三)地震灾害预防初显成效

地震灾害预防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抗震设防管理逐步规范, 全区13个地级市和40多个县(区、市)已将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13个地级市,40余个县(区、市)政务服务中心实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行政许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展开,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水平和抗御地震的能力逐步提高。广西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北海、河池等地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校安工程拉开序幕,完成逐校逐栋校舍排查鉴定工作,共排查鉴定学校1.75万所。防震减灾科普和法制宣传取得较好实效,全区有40个防震减灾科普基地,48所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市、县(区、市)地震机构行政监管逐步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地震区划工作不断深入,南宁、柳州、北海、玉林、崇左等市及桂平等县(市)的部分城区先后开展了地震小区划。

(四)应急救援能力稳步提升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虽晚,但起点高、进步快。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各县(区、市)、各行业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全区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达1500多件,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地震应急演练;初步建立了平震结合的地震应急指挥组织机构和部门、区域联动机制;十五期间,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实施,初步建立了自治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十一五期间,通过广西数字地震观测指挥系统的建成投入,广西13个地级市和平果县建立了市县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了国家、自治区、市一体化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互联互通;各级地震部门应急车辆、装备配备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建设了精干高效、准军事化的近50人的地震应急现场队伍;广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南湖公园建设了广西第1个避难场所,防城港等若干地级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正在筹建中民政部门逐步加大涉震救灾物资储备北海、崇左、柳州等地依托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地震科技创新方兴未艾

经过多年努力,广西地震科技创新逐步探索了一条从无到有、不断增强的发展之路,地震科技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全区地震监测系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地震监测和速报能力逐步提高,为地震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支撑。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地震科技专业队伍正茁壮成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能力不强

——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意识仍较薄弱。社会管理存在管理缺位、不敢管理、不善管理等问题。部分市、县(区、市)政府领导和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识有待提高,各级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相关责任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市、县(区、市)和社会台站的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基于地震预测意见的政府风险决策机制尚未建立,对社会地震预测意见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有待完善。

——抗震设防要求有效监管仍有缺失。部分市、县(区、市)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没有完全纳入基本建设程序,部门分工协作配合不密切,生命线工程抗震设防水平相对偏低校安工程虽已全面启动,但因规划工作量和资金需求量巨大,需要长期投入实施,逐步完善建设;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有待加强。

——各级政府部门地震应急预案仍需完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现行地震应急预案应对大震巨灾存在缺陷;市、县(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救灾指挥定位不准确、作用发挥得不够,抗震救灾现场协调、指挥能力亟待加强;基层地震应急处置与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各级地震机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部分县(区、市)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仍未独立设置,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有待丰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存在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与各级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期待相距甚远地震速报服务于减灾的能力不强,尚无法提供抗震救灾急需的烈度速报、地震预警和灾情速报等服务;地震观测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用于服务社会的产品不多;地震预报短时间内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地震安全基础研究和工程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城镇选址可行性论证中地震安全研究较为缺失,城镇规划缺乏地震活动构造探测、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支撑;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提供有针对性、有效性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

——防震减灾应急指挥及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能力、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地震现场工作技术水平、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能力难以满足抗震救灾的需求基层地震部门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实战综合演练难以开展,演练严重脱离地震实际地震应急救援专项物资储备、生产能力不足。

——公众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知识需进一步普及,自救互救技能亟待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严重匮乏;防震减灾宣传的服务面窄、资料少问题突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需要加强。

——防震减灾新闻宣传与信息发布系统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新闻媒体、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地震发生时,公众对地震信息的需求非常强烈,广西尚未建立地震信息发布平台,灾情信息管理还需完善,防震减灾信息化和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尚不能有效支撑防震减灾的科学决策;新闻宣传工作相对薄弱,缺乏面对媒体和社会的经验,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喉舌作用。

(三)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

——防震减灾重特大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广西测震、前兆、强震三大台网的台站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衡,海域监测基本处于空白,空间对地监测手段单调,立体监测体系尚未建立,深井监测有待开展,未能形成一个多学科、综合、立体的强大监测网络应对重特大地震灾害的救援力量不足,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单一,救灾应急装备、通信手段等比较落后,救援培训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能力建设尚属空白。在当前地震预报技术尚未过关的情况下,加强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能力建设是实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之一;大震速报、震后地震破裂分布判断等工作的时效和质量迫切需要提升,地下介质结构、地球物理基本场等数据产出能力有待加强。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防灾能力比较薄弱。城乡交通、通信、电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防灾能力较低,仍有相当一部分较早时期建设的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达不到规范要求,区内许多地方的农村住房抗震设防标准低,抗震能力

——防震减灾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薄弱。由于部分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不健全,人员队伍不足,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全区防震减灾系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防震减灾统计调查体系,导致防震减灾的一些基础数据、基本情况提供不完整、不系统、不及时、更新慢,影响到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和部署。

——基层防震减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地震应急预案需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需要进一步排查,应急装备和救灾物资还比较欠缺,企事业单位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家庭防震减灾器材和救生逃生工具配备比例还很低。

——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地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尚低;地震科技与防震减灾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防震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还不强,多学科交叉研究还很薄弱,科研成果业务化应用程度还不高,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性工作和地震科技服务之间存在脱节。

——防震减灾人才建设急需加强。广西防震减灾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广度和深度尚需加强。需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际防震减灾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宽广西在国际的防震减灾工作交流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四、面临的形势

当前,广西正围绕坚持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打造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空间换时间、资源换产业、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坚持产业、交通、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对广西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地震灾害分布范围广、地震频度高、地震强度大,并呈现出增强和集中爆发的特征,灾害损失持续加重,地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全球大震频发、全国中强地震密集发生的形势下,全区地震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自1998年环江4.9级地震后,广西境内5级左右地震已平静近13年,远远超出广西及其邻区平均515级左右地震的时间间隔,具备发生中强地震背景。因此,广西地震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与地震灾害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加之广西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密度增加,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增多,社会财富快速聚集,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超负荷,部分建筑物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灾害管理还比较薄弱,造成城市对地震灾害有明显放大作用并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地震对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的威胁将更加严重。广西广大农村,尤其是石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靠农业和其他自然资源为生,受地震灾害的影响很大,容易因地震灾害致贫或返贫,自身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加快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筑牢基础,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公众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防震减灾所面对的是一系列世界性的科学技术难题, 广西独特地质条件下小震、大灾形成机理没有得到正确认识, 防震减灾需求推动着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需求。

(二)外部环境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事项,防震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领导对广西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各相关部门对广西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广西防震减灾工作的关注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些,既是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广西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广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自治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防震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为防震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震减灾,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随着社会组织持续发展、民间财富不断积累、慈善团体大量涌现,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利益需求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各界主动参与防震减灾的意识逐步增强在经历了汶川、玉树等重特大地震灾害后,社会动员逐步实现由应急化向常态化转变,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组织、企业、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积极投身防震减灾工作,日益成为防震减灾的重要力量。

同时,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防震减灾,为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防震减灾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大局,统筹规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防震减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3+1”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十二五”防震减灾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大局,以不断提高全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为中心,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全社会力量,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稳步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全面加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要求

以科学有效减灾为目的,着力全面预防。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这一根本宗旨,牢固树立全面预防观,综合协调、多措并举、规范有序地开展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以规范社会管理为推手,促进工作落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绩效考评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防震减灾事业。把社会管理作为防震减灾的重要推手,健全社会管理的法制体系,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合力。

以强化公共服务为途径,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调查研究,加强非工程性防御工作。各部门协同推进城乡交通、通信、电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人密集场所的防震抗震工作,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产品设计服务。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以提升基础能力为支撑,推动跨越发展。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着眼长远推进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优先解决防震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强化地震监测基础,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高队伍职业素养, 全面提升地震应急指挥决策和救援能力,为防震减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三、发展目标

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向更深层次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章和地震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全区防震减灾绩效考评工作进一步深化;市、县(区、市)地震机构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显著提升;当区内发生中强地震时,各类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基本不损失,城市设施基本不破坏,新建改扩建农村房屋基本不倒塌。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全区14个地市及人口稠密城镇实施地震区划;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升,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地震应急响应、救援和灾情速报评估能力大幅度提高,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启动应急救援行动,35天给出烈度等震线图和灾情初步评估结果;初步建立自治区、市、县(区、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自治区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初步建成覆盖自治区、市、县(区、市)的地震震情、灾情、科技信息服务和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系统。

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广西陆区及北部湾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地震台网监测震级下限能力达到1.5级,区内地震速报时间小于10分钟,国内地震速报时间小于20分钟,全球地震速报时间小于30分钟;建设覆盖全区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震后20分钟完成烈度速报;开展地震预警示范应用;长、中、短、临地震预测预报协调发展,地震预测能力不断提高;地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其支撑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建成若干体现广西地域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初见成效,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第三章  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我国防震减灾“3+1”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和科技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我区实际,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主要任务。

一、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一)坚持多路探索,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加强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建立长中短临多路探索的工作体系。围绕境内巴马博白断裂带开展十年尺度6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预测研究。大视野、多角度地研究广西境内及北部湾海域强震活动特征的形成机理,判定广西境内及北部湾海域未来数年尺度的6级地震活动趋势及其主体活动地区。加强地震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提取含有地震前兆异常的地球物理量及其特征,综合多学科地震前兆异常变化的群体特征,判定未来地震的危险程度和紧迫程度,积极开展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探索。

坚持监测、预报、科研相结合,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水平。加强数字观测资料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提取技术研究,提高数字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能力。创新地震预报方法和理论,推进数字地震新参数应用、地震活动图像分析等地震预测方法的创新。依托新的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地震预测新方法。开展数值地震预测探索,逐步推进地震预测从经验预测走向物理预测。

)加强监测台网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编制全区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加强全区台网功能和布局的科学设计,进一步优化全区观测台网布局和密度,整合监测基础资源,完善台网运行保障,实现全区基本均匀监测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有效强化监测及流动台网监测;拓展观测领域,加强沿海一带观测台网建设,从陆地延伸到海域,从地面拓展到空间、地下,构建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地震灾害立体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加强对市县(区、市)、企业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网(站)管理和设备的升级改造。统一保护标准和规范程度,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全面推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建设,逐步开展重点区域地震预警示范应用;深化数据挖掘,完善数据产品与加工技术系统,丰富产品产出;构建有效的地震信息发布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地震监测服务水平。

  

  

  

  

  

专栏 1  建设目标

“十二五”末,全区新建和改扩测震台站不少于60个、强震动台站不少于130个、烈度速报台站不少于375个、前兆台站不少于38个、GPS观测站不少于3个、深井观测台站不少于1个。

)发挥技术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进一步提高地震速报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地震烈度速报、震源机制与地震破裂过程速报、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政府决策服务。建立地震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服务于重大工程设施地震安全。加强强震监测,为改进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支持,为地震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加强地震应急准备,为重大节日、特殊时段、重要活动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开放地震观测资料,加强地震安全信息公共服务。梳理、优化地震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结构,加强地震信息发布和数据共享服务机制;整合已有地震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应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完善的全区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多路探索,深入开展地震预测科学研究,依法有序向社会公众推出各类地震预测预报产品,并确保这些产品能够为社会所理解认同,在防震减灾中发挥作用。

开展地震灾害隐患与减灾能力调查。全面开展广西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数据库,保持提高其实时更新能力。编制全区地震次生灾害易发地风险图。

震灾预防体系建设

)健全防震减灾绩效考评体系,全面落实防震减灾责任

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大局,建立健全城市地震安全保障、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安全农居、地震监测、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应急处置、公众应对地震灾害、震后救助恢复、地震科技支撑引领、计划投入保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防震减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反映事业发展水平,适应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目标期望和现实需求。

在全区14个地级市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绩效评价指标工作。明确各级政府的防震减灾责任目标,按要求开展绩效评价,纳入政府工作年度考核内容,促进我区全面实现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

专栏 2  建设目标

2012年,建立健全全区防震减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市、县(区、市)全面推行防震减灾年度绩效评价工作

)加强抗震设防监督管理,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

建立和完善抗震设防行政监管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从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环节中进行落实,推进抗震设防要求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技术衔接。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范报告评审,提高评价质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能力。

推进城市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设防标准,推广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和地震安全医院工程建设,力争新建学校、医院建成具有地震应急避难功能的场所。

制定扶持政策和引导措施,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适度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全面推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三)加强震害防御基础工作,为工程抗震设防服务

加强地震灾害防御工作立法,全面提高地震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震抗震工程监管,加强对电站、水库、重大生命线工程等设施的隐患排查与抗震加固。

推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步伐,加强城乡区域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将防震减灾与城乡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开展地震活动构造探测、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城乡交通、通信、能源、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化工、煤炭、民爆、烟花爆竹行业企业的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城乡基层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服务安全农居建设,减轻农村地震灾害。组织编制适合不同地震烈度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和当地农民经济能力的地震安全农居设计和施工方案。全区组织不低于600人的农村建筑工匠开展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标准,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对农村农居和公共设施(中小学校、卫生院等)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损性评价,推动农村减轻地震灾害的建设。

服务中小学校安工程,提高校舍安全能力。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的深入开展,加强桂西中强地震频发区、其他中强地震地区校安工程工作,做好现有校址和校舍场地抗震情况鉴定,新校址、新校舍抗震选址和抗震设防要求服务。通过出台配套政策,组织专家编制各类培训材料,深入市、县(区、市)培训工作人员,为全区开展校舍安全排查和鉴定工作服务。

(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部门合作,制定积极有效的科普宣传政策,指导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科普作品体系和创作队伍建设,创新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产出机制,努力打造科学权威、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推进地震安全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逐步建立防震减灾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各级各类、不同规模的防震减灾宣传基地及宣传教育平台建设,提升示范学校的示范能力和作用。推进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防震减灾培训。将防震减灾知识和技术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通服务热线,设立地震部门开放日,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推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专栏 3  建设目标

“十二五”末,编辑出版具有知识产权的系列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中;全区14个地市及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建设完成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受众人员比例在校中小学生达到100%、城镇居民达到40%、农村民众达到20%。

)把握新闻宣传主导方向,大力强化政务公开

坚持地震应急处置和新闻宣传并重。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强化舆论引导,实现消极被动宣传向积极主动宣传的全面转变,实行向社会开放、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新闻工作策略,使公众关心、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建设地震行业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为防震减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职能部门官员与专家相互配合的新闻发布机制,建立快速响应、密切协调和分级处置的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能力建设,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建立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技术支撑平台,做到政务工作迅速、有力、高效,既为社会公众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务,也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实的政务保障。

  

专栏 4  建设目标

“十二五”末,自治区、14个地级市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建成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系统。

)加强市县(区、市)地震机构建设,增强基层管理能力

努力推进市、县(区、市)地震部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健全市县(区、市)地震工作机构,推行责权利相统一,激发市县(区、市)地震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活力。

继续强化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中的作用。

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预案与协作联动建设,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加强各级政府对地震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的相互衔接与协调,进一步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预案实战化综合演练,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落实预案备案和督查制度,强化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措施。

加强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完善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

加强灾害应急社会动员能力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联合、区域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加强地震应急工作准备,提升救助保障能力

加强城乡区域避险能力建设。地级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县级城镇,要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抓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开展大中城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城市综合防震减灾新模式。

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编制救灾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扩大救灾物资储备库覆盖范围,丰富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提高救灾物资储备效率,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建立完善救援物资的常态、震时的征用和保障网络与运行机制。

专栏 5  建设目标

“十二五”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1734-2008)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全区每个地级市建设完成2个以上Ⅱ应急避难场所和3个以上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全区每个县城至少建成1个以上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区、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年选择1个基础条件好的建制村建设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和农村防灾避难场所示范项目。

(三)推进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地震灾害援救能力

加强地震灾害救援能力建设。加强自治区和地级市、县(市、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消防部队以及矿山、危化等相关行业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在地震灾害救援救助中的作用。建立地震救援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地震灾害救援队预备役制度和志愿者制度,建立自治区、市、县(区、市)地震救援队伍协调和调用工作机制。广泛培育社会救援力量,以救援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志愿者制度相结合,推进和规范志愿者队伍、民间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救援技术装备建设。各级政府应根据救灾工作实际需求,以提高灾情收集与传输能力、搜救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为目标,全面加强应急通信装备、救灾专用车辆、救灾办公设备等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救生避险设备。

加强地震应急实战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地加强地震救援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资源共享、联防联动机制,对各级专业救援力量开展专业地震救援技术的培训和演练;大力推进专业化、集成化、实战化训练。大力推进基层骨干、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普及、提高社区、农村民众的紧急救援技能,增强社会参与程度。

专栏 6  建设目标

2013年,组建完成自治区级和地市级共15支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14年建成自治区地震救援培训基地;“十二五”末,全区组建形成装备精良的近千人的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地震信息共享与服务能力

加强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加强和保障震灾信息集成与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智能处理,推动各级有关部门在防震减灾领域的信息化合作与协同工作,推进实施防震减灾信息数字化系统。建设自治区防震减灾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与有关部门防震减灾信息的协同服务,增强对地震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提高广西地震灾害信息共享的服务水平,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及时向公众发布地震灾害预警预报、防范应对、灾害损失等方面信息,提高面向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信息服务水平。

(五)加强灾情评估平台建设,提高灾害评估与灾情速报能力

围绕地震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加强标准规范、支撑平台和工作机制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灾情分析评估能力。面向突发性地震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决策需求,完善灾害影响范围、灾害损失、经济社会影响、救助需求、救助能力、救助效果等方面评估工作,加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灾情速报业务能力建设。

加强灾情快速获取能力建设。依托气象资源遥感卫星平台,加强遥感灾情信息快速处理与评估能力,根据遥感震害指数结合灾区背景信息进行灾区地震烈度的快速圈定。

科技人才体系建设

)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高防震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开展广西境内主要活动构造地质调查和深部构造探测、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的地震安全基础信息调查,包括主要活动断裂带详细调查与三维发震构造研究,历史震害与地震地面运动及其衰减规律调查研究,人口、经济与地震易损性的地理分布信息调查等;加强涠洲岛火山的监测研究,进一步查明涠洲岛火山活动特征。

加强防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地震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紧急救援与指挥调度、恢复重建规划与建设、动态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地震成因机理研究,探索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以强震观测为依托,深入研究地震成灾机理,发展灾害预防关键技术;开展地震应急救援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应急救援关键技术。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区防震减灾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引领,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队伍建设。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育体系。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在区内建设一个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参与中国地震局相关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并发展地震行业配套计划。

以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全区防震减灾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适应防震减灾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大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力度,满足地震系统在观测仪器研发、空间技术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紧急救援、工程结构抗震、传媒和公共关系、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对全区防震减灾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十分熟悉当地情况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基本覆盖工程抗震、地震监测、地震分析、应急救援、观测实验、仪器研发、软件开发野外作业等方面。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第四章重大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采取实施相应的重大建设工程,继续完善防震减灾技术系统,深入开展地震科学环境基础性观测与探察,着力研发防震减灾关键技术,持续推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国民防震减灾素质,带动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

、地震安全工作

(一)地震背景场观测网络工作

展完善广西陆区监测台网布局(包括测震台网、前兆台网、强震台网),构造区域台网、地方台网充分集成的监测体系框架;推进涠洲岛地震综合观测台站、广西境外台网建设;创新开展深井观测台网建设、地球物理观测网建设;开拓新的观测领域,发展新的观测手段,从传统的地面观测向三维立体空间观测扩展,初步构建立体地震观测网络,为地震预测预报探索、广西地震安全、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地域更广阔、内容更丰富、质量更高、时效性更强的基础观测数据和多层次的数据产品。

主要建设内容:

①陆区地震监测台网。其中新改建测震台58个,前兆台站38个,强震台站37个,GPS观测站3个,群测群防观测点187个;数据处理与加工系统中心15个(自治区1个,14地级市各1个)

②北部湾海域观测系统。其中新建涠洲岛地震综合观测台站;

深井观测系统。其中新建深井观测台站1个。

  

  

  

  

  

  

  

  

  

  

  

  

  

  

  

  

  

  

广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监测能力图

(二)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综合利用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资源并有效整合以及补充完善,建立覆盖到全区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广西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形成全区地震烈度速报能力,从主要地震活动区域开始逐步建立全区的地震预警能力,提升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能力,拓展震源参数和震源过程等地震信息速报能力,建立直通式信息发布和服务机制,为震后应急救援、紧急处置、逃生避险提供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主要建设内容:

①台站观测系统。新建、改建台站375个,其中新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基准站15个、改建41个,新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基本站300个、改建19

②通信网络系统。包括56套基准站通信分系统、319套基本站通信分系统、13套汇聚节点分系统、1套卫星备份通信分系统

③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新建1个省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

④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包括A型地震烈度与预警信息服务终端56套、B型地震烈度与预警信息服务终端319

⑤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包括建设1个省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保障中心。

(三)地震社会服务系统

建设城乡一体化震害防御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震害防御数据信息成果、多样化的地震科普服务和多类别的专业服务,完成搭建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框架任务,为“十三五”建立完备的地震社会服务体系奠定基础。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编制和免费提供农村抗震民居设计施工图册,为示范区农居抗震能力鉴定、加固工程、标准农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网络支持。建设学校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提升广西学校(校舍)综合防震能力。

主要建设内容:

①城乡一体化地震专业基础数据系统库建设。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地震基础资料数据库、地震活动性数据库、地震构造数据库、工程地震数据库、抗震设防管理数据库

②震害防御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建设。包括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城乡防御地震灾害、城乡抗震设防规划、震害防御对策

③震害防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括震害防御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用户技术系统、地震社会服务体系

④农村民居健康基础资料档案数据库建设

⑤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服务网络平台、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服务推广平台、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平台

⑥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资金投入机制、鼓励政策研究及国际合作

⑦农村抗震民居设计施工图册编制

⑧活动断层与学校基本数据库建设

⑨学校抗震设防数据库建设、学校地震安全科普数据库建设

⑩基于TCP/IP的便携式视频学校演练指挥系统。

(四)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提升工作

建设覆盖全区的灾情快速获取、处理、共享和速报网络平台,以及集现场移动应急指挥与协同、应急信息与公共服务、现场救援应急联动等为一体的前方应急指挥与救援平台,全面提升地震应急灾情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地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协同工作、抗震救灾指挥部与政府应急公共平台信息交换、公共安全地震信息支撑的地震应急联动协同支撑平台,提升部门协作和灾情综合处置、信息查询、系统集成等能力。建设地震灾情联动基础数据库,为地震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建设装备完整、技术先进的广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有计划地推进市、县(区、市)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保障现场单兵震灾调查、科考、灾情处理、搜救等功能为一体的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装备系统;建设地震应急预案与避难场所管理系统;建设自治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

主要建设内容:

①地震应急灾情获取技术系统。包括短信息灾情收集与传送技术系统、现场灾情调查与评估技术系统、小飞机地震灾情获取平台、遥感灾情快速获取平台、地震现场应急通讯车载系统、移动指挥技术平台

②地震应急联动协同支撑系统。包括协同工作节点建设、自治区应急平台地震应急接入系统、自治区公共安全地震信息支撑系统、自治区及各市应急指挥系统集成控制系统

③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设。包括自治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自治区地震救援培训训练设施建设、自治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综合训练场建设,14个地级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④地震灾情联动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基础地形地貌三维展示及分析技术系统、空间基础信息整合应用技术系统、区域灾害快速评估数据库系统、联动协同数据库系统、实时灾情数据库系统、专用数据服务软件系统、地震应急指挥专题图制作系统

  

  

  

  

  

  

  

  

  

地震应急联动协同支撑系统技术流程

(五)地震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开展地震行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内容安全、监控审计等;建立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建立与地震各个专业系统的数据接口,整合地震监测、震害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地震科技信息等资料,通过建设信息化处理平台,使基础数据库中的基础信息空间化、图形化、网络化。建立综合政务信息系统,开展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地震应急协同管理地震决策支持政务信息等一体化系统研究。

主要建设内容:

①防震减灾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包括震害防御服务子系统、地震科学数据资源服务子系统、广西防震减灾数字科普服务子系统、强震地面运动模拟服务子系统、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信息服务子系统、地震应急公共服务子系统、新闻服务子系统

②基础信息支撑技术系统。包括核心机房、综合网络系统、地震专业信息网络、数据存储与备份系统、泄密网络改造

③集群计算系统。包括集群监控系统、集群应用系统、集群数据阵列存储系统和并行计算节点服务器

④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系统。包括信息安全系统安全评估、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

二、国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工作

(一)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建立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全区14个地级市、重点地震监视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范围内的县(市、区)也要结合当地实际,以科普馆、博物馆、地震台为依托,建立市、县(市、区)防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普及地震知识,培训抢险救灾、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等技能。

主要建设内容:

①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包括一个场馆(内设置图片展区、实物展区、地震体验区以及4D动感影院等4个分区)、培训中心以及应急训练场、2辆流动式地震体验车购置改装

14个地级市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

7个县级(主要针对重点防御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二)防震减灾科教网络平台

以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科普教育基地为节点,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加强地震网站和与公众互动机制,加强地震基本参数速报、地震灾情速报等产品服务,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及时发布地震信息;实现交互式远程专业技术教育和地震科普教育。

主要建设内容:

①建设1个自治区级科教网络平台

②建设14个地级市科教网络分平台

③建设7个县级科教网络基层平台

建设3000个科教网络基层终端。

)科普精品创作

创作出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适合各类不同场所和不同群体、适合不同信息传播渠道的防震减灾系列科普宣传作品(科普读物、挂图、画册、影视音像制品、公益广告等)。利用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契机,建立便捷的发行渠道,及时发放科普产品。

主要建设内容:

编辑制作一系列科普读物、挂图、画册、影视音像制品、公益广告等。

三、防震减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从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青年科技英才、打造地震科技创新团队三方面着手,提高我区地震科技人才队伍实力,提升地震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瞄准地震科技前沿和防震减灾重点工作领域,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着眼于防震减灾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通过学习深造、科学研讨、项目实践等方式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青年英才;在防震减灾重点领域,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围绕防震减灾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点科技问题,组建一批高水平的地震科技创新团队。

主要建设内容:

①地震科技创新团队成长计划

②青年英才开发培养计划

③急需人才引进计划。

  

第五章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实现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向更深层次推进、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基础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需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深化防震减灾事业改革,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法制法进程,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扩大开放合作和交流,加强规划实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一、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自治区防震减灾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市、县(区、市)地震机构的指导和管理。推进市、县(区、市)地震机构建设,发挥市、县(区、市)地震机构的防震减灾基础性作用。

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以领导决策、专家团队或机构咨询和职能部门执行为基本架构,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并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职能部门,形成咨询得力、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的高效能组织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防震减灾政策研究,完善绩效评估考评制度。

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市、县(区、市)基层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全民动员的灾情信息共享机制、应急救援协同联动机制,形成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的合力。

二、深化防震减灾事业改革

根据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适时调整和优化科研和业务机构,统筹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布局,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和各个单位的功能定位和任务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协调发展。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型机构改革的要求,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为机构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三、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法制化进程

尽快依照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充分结合我区实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进行修订,制订《广西壮族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理顺关系,规范广西防震减灾事业相关的行为;完善地震监测管理、地震预报、地震安全性评价、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规章;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职业资格、资质管理、注册等制度,依法规范和调整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和行为,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社会化工作;加强防震减灾规划体系建设,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开展地震监测、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应急等工作的行政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积极配合各级人大组织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促进各级政府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四、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与区情财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财政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加大对市县(区、市)地震部门经费支持力度,力争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中央、自治区市县(区、市)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渠道。

五、加强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

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人才强业战略实施,整体性开发防震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震减灾管理与科研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震减灾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和民间救援队为辅助力量的防震减灾人才队伍结构,建立防震减灾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防震减灾科研与教育、工程与技术、专业救援行政管理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教育和培养。开展防震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民间救援队伍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者队伍民间救援队伍的地震专业知识、救援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者队伍民间救援队伍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救援水平。

六、广泛开展开放合作与交流

树立防震减灾行业观,改变阻碍和制约事业发展的封闭管理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相关力量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区域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承担防震减灾任务;充分挖掘潜在社会资源,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共同推动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提升。

紧密结合广西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区内外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发达国家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认真学习借鉴其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防震减灾能力和地震科技水平的提高。积极参加区内外地震救援、援建境外地震观测系统等工作,提升防震减灾的社会显示度,参与和支持广西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

七、规划实施与监督

各地结合实际编制本级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统筹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确保规划重点项目实施。在各类新改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等过程中,要考虑防震减灾内容,适时开展防震减灾内容评估。自治区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附表:

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  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项目建设规模内容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

(万元)

建设单位

总计

63540


地震

安全工作

新建

合计

2011

2015

48771


1

地震背景场观测网络项目


扩展完善广西陆区监测台网布局;创新开展深井观测台网建设、涠洲岛地震综合观测台站和地球物理观测网建设。新改建测震台58个、前兆台站38个、强震台站37个、GPS观测站3个、群测群防观测点187个、涠洲岛综合观测台站1个、深井台1个、数据处理与加工系统中心15个。建筑面积30386平方米,仪器设备997台套。


17733

自治区地震局

2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

系统


包括建设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等。新建1个省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新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基准站15个、改建41个,新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基本站300个、改建19个,建筑面积6510平方米,购置主要设备13977台(套)。


9710

自治区地震局

3

地震社会服务项目


包括城乡一体化地震专业基础数据系统库、震害防御信息综合分析系统、震害防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村民居健康基础资料档案数据库、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服务平台、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资金投入机制、鼓励政策研究及国际合作、农村抗震民居设计施工图册编制;活动断层与学校基本数据库、学校抗震设防数据库建设、学校地震安全科普数据库、基于TCP/IP的便携式视频学校演练指挥系统。建筑面积75430平方米,购置主要设备188台套。


12347

自治区地震局及

各地市人民政府

4

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提升项目


包括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设,地震应急灾情调查技术系统、地震应急联动协同支撑系统、地震灾情联动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购置主要设备1053台(套)。


6780

自治区地震局及

各地市人民政府

5

地震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防震减灾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基础信息支撑技术系统、集群计算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系统。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购置主要设备170台(套)。


2201

自治区地震局及

各地市人民政府

国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工作

新建

合计

2011-

2015

13878


1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建设1个自治区级、14个地市级和7个县级(主要针对重点防御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专门定制2台地震体验车。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征地21亩,建筑面积5250平方米(其中包括建1500平方米的4D影院,1600平方米的展区装修和展品购置安装);每个地市级科普基地征地3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每个县级科普基地征地2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主要设备599台套。

2011-

2015

10469

自治区地震局及

各地市人民政府

2

防震减灾科教网络平台


建一个自治区级科教网络平台、14个地级市分平台、7个县级基层网络平台,3000个基层终端。建筑面积2440平方米,购置专用设备185台套。

2011-

2015

2744

自治区地震局及

各地市人民政府

3

科普精品

创作


建设一个创作基地,编辑制作一系列科普读物、挂图、画册、影视音像制品、公益广告。

2011-

2015

665

自治区地震局

防震减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新建

地震科技创新团队成长计划;青年英才开发培养计划,急需人才引进计划。

2011-

2015

891

自治区地震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