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策解读

《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全文+解读

2023-12-27 17:26     来源:应急管理部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为指导和规范各地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促进构建全国多层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技术要点、主要成果和附件等5个部分。《指南》指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及分析、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等8个方面主要内容。同时,《指南》提出前期调研与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分级分类体系、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应急通道与相关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指南》强调,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需符合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与应急体系、人民防空、综合防灾减灾、恢复重建等规划相衔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把握好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建设、加强室内型及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改造、加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科学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与设施、充分考虑特殊条件下应急避难需要等7个方面方向重点。

《指南》明确,应急管理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处理空间矛盾,并开展评审和论证,规划通过评审论证后,依相关程序报批,批复后报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指南》的出台,将对各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切实有力的指导。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

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问:请介绍一下《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出台的背景。

答: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发挥转移避险、安置避难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超过13.7万个,但场址选择、分级分类、功能设施等布局设计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统一规划。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应急管理部等12部门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有关意见,我国将在2025年底前,全面开展省、市、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制定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加强指导和规范各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促进构建全国多层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问: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方向重点?

答: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及分析、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方向重点:一是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新建、改造和指定应急避难场所,统筹防灾防疫防空等多功能兼用设计。三是加强室内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条件改善的需求。四是加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改造,在老旧小区(街区)和城中村等改造中完善应急避难功能,选择配建人防掩蔽场所和疏散基地,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旅游设施等进行平急两用改造。五是加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办公用房、学校、文体场馆、公园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合理规划。六是科学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与设施,根据不同级别类型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和适宜承担的功能,科学合理设置功能区和配置相应设施设备物资,考虑特殊群体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七是充分考虑高原、高寒、高温、高山峡谷等特殊条件下应急避难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计,并配置相应设施设备和防护物资。

问:如何贯彻统筹资源共建共用和“平急结合、平急两用”理念,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答:首先,坚持“平急结合、平急两用”理念,遵循总量够用、既有尽用、新建赋能、共建共用和区域协同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统筹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建设,强调既要满足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避难需求,也要防止造成资源浪费。其次,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分级响应调度资源的原则,在遵循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评估的前提下,合理规划省、市、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按照建筑及场地类别、总体功能定位及避难时长、避难种类、避难面积、避难人数、服务半径和设施设备及物资配置等,科学设置室内型和室外型、综合性和单一性,以及紧急、短期、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可根据特殊需求及功能需要设置特定应急避难场所。第三,新建应急避难场所与新建城乡公共设施、场地空间和住宅小区等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和交付;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学校、文体场馆、酒店、公园绿地、广场,以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办公用房、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合理调整;通过政府组织评估、指定等方式,充分利用集贸市场、文旅设施、福利院、农村空旷场地等资源设置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问:请介绍一下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与应急体系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

答: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需符合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与应急体系、人民防空、综合防灾减灾、恢复重建等规划相衔接,是对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应急体系建设等要求的落实和深化,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要适应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和健全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新任务新要求。规划期限原则上与本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问:如何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做好规划衔接?

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规划编制前,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积极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相关底图底数。规划编制中,应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上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及“一张图”的核对,协调处理空间矛盾。规划批复后,报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并按照应急管理数据资源管理规定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汇交要求,制作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相关数据库纳入同级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问:发生灾害时如何使公众能够快速找到和去往应急避难场所避险避难?

答: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例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1公里以内,步行10-15分钟可达,这样使公众工作生活地点的周边一般都有应急避难场所。二是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通常都有至少两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进出通道,这样即使发生灾害事故也不易出现因道路受阻而难以抵达。三是应急避难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都应规范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指引公众前往应急避难场所。四是利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平台,向公众主动公开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及地址、主要功能设施、应急避难路线等信息,以便公众及时查询应急避难场所相关服务信息。

一图读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